爱奇闻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2021-01-03 考古发现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东汉末年,张松本是张鲁的谋士,曹操击败张卫后让张鲁十分惊恐。此时张松便提议投降,但张鲁就是不肯,此后张松给曹操写秘信让他赶快出兵,等于是出卖了张鲁。最后张鲁无奈只能投降,不过张松干了卖主求荣的事,曹操也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奖赏,而是斩首示众。这次介绍的成语“坐而待毙”就和张松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杨松帮着曹操说话,终于帮曹操除掉了庞德这个障碍,后来张鲁逃亡,杨松送密信给曹操,让曹操速速进兵,他做内应。后来张鲁出战不利,再想退回城中,杨松却闭门不纳,于是张鲁遂为曹操所降。

然而随后呢?立了大功的杨松却被曹操拿到集市上给砍了头,这或许并非是杨松卖主求荣的缘故吧。

杨松干的这几件事情好歹也是见不得人的,固然是卖主求荣,然而趋利避害,拿到谁身上不会这样做?再说了,人家杨松好歹是帮了自己个大忙,况且“内应”之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杨松帮了曹操大忙却被曹操杀掉,如此一来,谁还敢再给曹操做内应?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鲁、张卫和曹操。原文如下: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杨松曰:“不如开门投降。”张鲁犹豫不定。卫曰:“只是烧了便行。”张鲁曰:“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锁。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家老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教休追赶;提兵入南郑,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不肯。杨松以密书报操,便教进兵,松为内应。操得书,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使弟卫领兵出敌,与许褚交锋;被褚斩于马下。败军回报张鲁,鲁欲坚守。

杨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鲁从之。阎圃谏鲁休出。鲁不听,遂引军出迎。未及交锋,后军已走。张鲁急退,背后曹兵赶来。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张鲁无路可走,操从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鲁乃下马投拜。操大喜;念其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阎圃等皆封列侯。于是汉中皆平。曹操传令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在定军山一役中打败张卫,又在南郑收降庞统,令张鲁非常惊慌。谋士杨松提出投降曹操,张鲁却坚决不肯。此后,张鲁将南郑仓库的物品全部封存,自己逃往巴中。曹操进城后,又派人劝降。最终,张鲁归顺曹操,手下文武都得到了曹操的封赏,为由卖主求荣的杨松被曹操斩杀。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杨松口中的“坐而待毙”,意为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后出师表》中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小说中提到的张鲁封存仓库物品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这一举动也令曹操大为欣喜,放弃了追杀张鲁的念头,派人进行劝降。最终,张鲁归顺了曹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将卖主求荣的张鲁谋士杨松斩首示众的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杨松这个人物并不见诸史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情节与小说第五十七回中出现的苗泽这一形象一样,都表现出曹操对卖主求荣之人的痛恨之情。

坐而待毙什么意思?坐而待毙典故介绍

说到张鲁这个人物,还有一件趣事。据《华阳国志》载,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进攻汉中,张鲁兵败,被迫逃往巴中。此时,已经占领益州的刘备派人联系张鲁,希望张鲁能依附自己。此时,张鲁属下的功曹阎圃表示:“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这就给了张鲁两个选择,一是归顺曹操,二是投靠刘备。谁知张鲁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毅然率部归顺了曹操。

张鲁与刘备之前并无过节,为何张鲁会选择曹操而放弃刘备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两个字:实力。虽然刘备占据了益州,但与强大的曹操相比,强弱分明。归顺了曹操,就意味着日后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而投靠刘备,一切就难说了。张鲁的这番话如果被曹操和刘备听到,估计曹操会哈哈大笑,而刘备只能低头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