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2021-01-03 考古发现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石亭之战,曹魏中了东吴的诈降之术,使得曹休十万部队差点全军覆没。当时魏军和吴军对江淮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后来周鲂采用诈降之术,让曹休带兵接应他。曹休信以为真,带着十万大军向安徽石亭出发,结果陆逊早已在周边设置埋伏,等曹休深入腹地后便遭到了伏军袭击。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佯输诈败”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吧。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发生在石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休、周鲂和陆逊。原文如下:

(曹休)急寻鲂问之。人报周鲂引数十人,不知何处去了。休大悔曰:“吾中贼之计矣!虽然如此,亦不足惧!”遂令大将张普为先锋,引数千兵来与吴兵交战。两阵对圆,张普出马骂曰:“贼将早降!”徐盛出马相迎。战无数合,普抵敌不住,勒马收兵,回见曹休,言徐盛勇不可当。休曰:“吾当以奇兵胜之。”就令张普引二万军伏于石亭之南,又令薛乔引二万军伏于石亭之北。“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战,却佯输诈败,诱到北山之前,放炮为号,三面夹攻,必获大胜。”二将受计,各引二万军到晚埋伏去了。

却说陆逊唤朱桓、全琮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万军,从石亭山路抄到曹休寨后,放火为号;吾亲率大军从中路而进:可擒曹休也。”当日黄昏,二将受计引兵而进。二更时分,朱桓引一军正抄到魏寨后,迎着张普伏兵。普不知是吴兵,径来问时,被朱桓一刀斩于马下。魏兵便走。桓令后军放火。全琮引一军抄到魏寨后,正撞在薛乔阵里,就那里大杀一阵。薛乔败走,魏兵大损,奔回本寨。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向曹魏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诈降,曹休信以为真,率领大军来到皖城接应。周鲂随即将曹休大军带入了东吴的包围圈,自己趁机离开。直到此时,曹休才明白自己中了周鲂的诈降之计,但心存侥幸,与吴军展开激战。在东吴统帅陆逊的指挥下,吴军兵分两路向曹休营寨发动奇袭,令曹休伤亡惨重。曹休因此羞愧难当,回到洛阳不久便一命呜呼。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休明白中计后对部下所作的部署,叫做“佯输诈败”,意为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这次石亭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不过小说对这场战事的介绍过于简略,无法展现这场战事的历史原貌。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场战事不仅是曹魏和东吴之间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战事之一,双方兵力合计达二十多万人,也是曹魏在与东吴交战中最为惨重的一次失利。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这场战斗的起因也确如《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由东吴鄱阳太守周舫诈降而引发的。只不过周舫并未如小说所言亲自来到皖城接应,而是连续写了七封信就使得曹休上当。曹休随即将此事上奏魏明帝曹睿,曹睿最终调集十余万兵力,兵分四路发动进攻。在这四路大军当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就是曹休这一路,兵力达十万之多。

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曹休在进军途中已经发现周鲂的投降是诈降,吴军极有可能会在自己前进的途中设下埋伏。但他自认为兵力雄厚,吴军奈何不了自己,于是便下令全军继续进发。曹休的这一错误判断也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在东吴统帅陆逊的指挥下,吴军分成左、中、右三路向曹休发动猛攻,“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佯输诈败什么意思?佯输诈败典故出处介绍

经此一役,曹魏及东吴两国之间在淮南地区的攻守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淮南地区在石亭之战前基本处于曹魏主攻、东吴防御的态势,而在石亭之战后,东吴淮南地区的局势基本安定,曹魏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势,东吴西部边境不仅得到安定,东吴还变成主动的一方。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东吴多次主动出击,袭扰曹魏淮南地区,从而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