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了解到,拥有千年历史的炳灵寺第171龛在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在唐代大佛的顶髻内发现了一部明代佛经。同时,在大佛的前额发现一块罕见的蛋形水晶宝石。
炳灵寺大佛顶部现明代佛经
“这一次对大佛进行的大规模修复是为了配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甘肃段的申遗工作。”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告诉记者,炳灵寺石窟中的第171龛大佛窟自盛唐建成以来已有1300年的历史,大佛不论是高度还是宽度都是炳灵寺石窟中最为壮观的,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该大佛也成为了炳灵寺的标志。此外,在维修过程中,文保工作者还在脱落下来的明代后加的小螺髻下,发现了几粒已经碳化了的麦粒和几节残香,从麦粒的外形及大小来看,应为当地生产的夏小麦。
推荐阅读:澎湖海域失事案件是百慕大三角搞鬼?
经过文物专家的初步鉴定,发现炳灵寺大佛顶髻上严宝内的藏经为严格依照经典仪轨所装的法舍利藏。而在大佛螺髻下面发现的麦粒与残香应该是五香和五谷宝藏中的残余物奇~闻~网。此外,根据大佛右颊耳根处发现的彩绘断层以及大佛的泥质螺髻,文保工作者看到了明显的明代重修混迹。
大佛前额发现罕见蛋形水晶宝石“这次维修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大佛前额正上方的螺髻间,那颗半包裹状镶嵌着的透明无色、呈玻璃光泽、不规则的蛋形水晶宝石了。”石劲松说,经过专业红外光谱测定和实验室取样分析鉴定估值,目前已经证实该水晶为石英族矿石中的透明水晶,水晶横宽7.22厘米,体高8.85厘米。水晶表面未经打磨,呈现天然的刻面,体内矿物包裹体较少,透明度高,但裂缝较多。这块水晶体量较大,为较为罕见的水晶宝石。“水晶有磷光,古代佛教人士因这种矿石似五彩祥云的佛光,故称其为‘菩萨石’。”
石劲松表示,这也是炳灵寺众多佛像中,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宝石,且因其镶嵌部位在大佛前额正上方的螺髻间,在当时应该是最为尊贵的象征。关于宝石的具体价值,还有待文物专家进一步考证。
炳灵寺唐代大佛位于炳灵寺第171佛龛内,建于盛唐、中唐时期,明代重修。佛像高达27米,上半身为石雕,下半身为泥塑,是唐代以来佛教艺术的结晶。根据记载,明代曾在大佛前修建九层楼阁以保护大像,但是在清同治年间被毁。1967年曾经在维修时清理出了九层楼的柱础,1982年省文物部门对大佛腿部进行了加固,2006年,对于大佛的保护再一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相继完成了对大佛的各方面摸底工作。2010年底,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大佛保护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投资150万元,由敦煌研究院负责设计和施工,主要是对大佛本体的保护维修,重点对面部、手部、脚部等地方进行维修治理。据了解,本次保护维修大佛工程为甘肃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