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闻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老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20-07-10 考古发现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老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负荆请罪”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廉颇在战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年老的廉颇住在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看廉颇可用否。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于是这使者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哪里还敢用这老儿?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2、王翦:父子灭五国功高不震主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也因此和蒙氏并称为秦国两大将领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吃掉楚国,他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马,答曰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20万人攻楚必败!"秦王不信,以为王翦年老怯战,遂命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气攻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上下为之震惊,楚王拜项燕为大将,带兵20万人,水陆并发,火速迎战李信。李信被项燕伏下的七路军兵杀得大败而逃。项燕一连追杀三日三夜,秦兵死伤无数,将尉多人被杀。秦王得报,方后悔未听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时,王翦就已托病回家养老。秦王政亲自到王翦家,敦请王翦出征。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于是秦王遣60万大军,王翦果然率军大破楚军。

  与四大名将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领60万大军,容易招致君主猜忌,于是主动要求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讨赏。有人觉得此举过分,但王翦认为,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君主猜忌。从王翦开始,王氏三代在秦为将,直至秦灭,可见王翦此举在当时还是颇令秦王放心。

  3、赵充国:76岁统兵平定诸羌

  赵充国塑像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原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来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赵充国的父亲叫赵君育,生了赵充国和赵子声兄弟两个,二人均有建树,特别是赵充国,善长骑射,沉勇有大略,读书好学,精通笔法,熟悉少数民族事务。他起初是骑兵,因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汉武帝、宣帝时,他在征讨匈奴、羌、氐的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汉宣帝初年(约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联合匈奴,威胁汉王朝。汉宣帝派义渠安国西征,无奈义渠安国采用办法不妥,激怒诸羌联合进攻湟中,安国败退,损失甚重。宣帝看到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领兵平羌人选征求赵的意见,赵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宣帝问他平羌的计划,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到前方了解敌情后,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万骑兵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出发,到黄河岸边。赵充国奉命统兵进占湟水谷地,采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诸羌联盟,打败了先零羌并使之归顺。不过5个月,彻底平息了羌乱。

  4、马援:花甲出征马革裹尸

推荐阅读:世界考古史上十大天迷 壮观的大卫王的宫殿

  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驻军边塞,平乱武陵”,褒誉有加。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蛮(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门溪、西溪、潕溪、辰溪,为少数民族(古代称“蛮夷”)聚居之地,故称“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皇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刘秀赞为“矍铄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马援驻军下隽县,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马援病死,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