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创举,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最为先进的选拔制度,结束了国家权利由封建贵族垄断的历史,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直至清光绪年废除,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从隋朝至至清朝这一千多年间,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完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奇闻网。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由于元朝是外族(蒙古)统治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制度并不重视,元代统治者崇尚弓箭马术,儒士们在政治、经济、精神上陷入困境,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草原文化与汉家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矛盾,。“滑稽之雄,以儒为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耳吏,先知者,贵也;贵之者,谓其有意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之也。贱之者,谓其无益于国也。嗟乎悲哉!介乎娼之下,丐之士,今之儒也!”,儒士们被贬低的如同乞丐一样,元朝的科举制度近乎荒芜,科举制进入中落时期。
明朝入主中原大地之后,看到文化现状如此废弛,中原大地如此尊崇的儒家文化是这样的状态,顿生使命感,誓言文化兴国,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重建与大面积推广,广大儒生仿佛看见了重生的光芒...
明朝自洪武(朱元璋年号)三年(公元1370年)重开元朝以来废弛的科举制度,并实行扩招,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明朝初建,需要大量有识之士来进行一个王朝的建立与管理,所以,需要利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进行官员阶层的重建,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朱元璋对于科举制度极为尊崇,二是朱元璋的个人原因,洪武三年,明朝初建不久,如前面文章【矢志四海平,难容忠骨亲】所说,此时的朱元璋对于人才极为尊重,所以他想利用这种方式招募更多才德兼备的人来为新的王朝服务qiwen.tv。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以及朱元璋顺应社会需求的做法,使得社会初步稳定并获得广大读书的知识分子的支持,朱氏天下获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以上,都是介绍科举制以及明朝的科举制,接下来,我要谈谈我想说的重典——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推荐阅读:农夫意外发现的一扇门,门内世界却轰动了考古界
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八比文、时文(艺)、制艺(义)等,使中国明清王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其产生于明朝,这种考试制度历来为广大学者与读书人批评,因为他的诸多弊端,所以不能深入人心,但当时,广大的儒生只能接受这种考试制度,可是即使这种畸形的考试制度,也仍旧有许多人前赴后继,在这道“窄门”前挤得头破血流。
明朝统治者利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可是这种方式并不是读书人自己先择的答题方式,而是明朝统治者规定的答题方式,利用这种方式,统治者对应试者进行思想禁锢,很多人在这样的选拔之中,沦为皇权的忠实奴仆,究其本源,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仕途的古道热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生动表现畸形的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 的“残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的选拔方式,选出的高才之人的数量远远少于腐儒数量,这样也为明朝后期产生的掌控朝局的“文官集团”奠定了基础,他们很多人都没有真才实学,但是依靠一支笔、一张嘴,就可以左右整个王朝,明朝覆灭,这些人脱不了干系来源www.qiwen.tv。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将“八股取士”与前秦“焚书坑儒”相较,可见其对于当世文化知识分子的“摧残”,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题、 承题、 起讲、入题、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 朱熹《 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奇+闻+网。八股文之危害与流毒甚广,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时明朝统治者禁锢思想而使用的工具,同时也将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
科举制之初衷本为选拔贤才,为国家管理贡献力量,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可是八股取士的方式却发展为禁锢思想的工具,所选拔之人也是才能平庸的无为之辈,背离了科举之初衷与本来目的,对于科举制本身也是一种破坏,八股之后,世人皆腐儒,遍地皆试奴,《儒林外史》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