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斑马,你听说过斑驴吗?这种样貌像斑马的动物,其实已经灭绝,但是科学家所谓的复活,并不是利用克隆技术。而只是神似,基因库等并不是相同的。
你是否听说过一句话:“灭绝意味着永远,濒危意味着还有挽救的时间。”诚然,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将一个已经灭绝的独立“物种”重新创造出来,难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灭绝的是一个“亚种”,又怎么样呢?
时间回溯到19世纪,那时候,地处非洲最南端的南非一度被誉为“猎人的天堂”。大批欧洲殖民者涌入这里,肆意猎杀当地的野生动物。在人类的枪口下,斑驴、蓝马羚、开普狮等大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走向了的灭绝。而在这些灭绝动物之中,“斑驴”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成员。
1883年,最后一只斑驴死在了阿姆斯特丹的动物园,居然没有人意识到这类动物已经消失。
在一百多年前,动物分类学的发展还很落后,人们还分不清楚各种来自非洲的,外形像马,身上长着条纹的动物。这些动物都被统称为quagga,斑驴也不例外。
那时候,其他斑马的数量还比较多,而斑驴的数量却因为人类的猎杀和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减少。
也许正是由于“quagga”这个通用名,使人们没有及时注意到斑驴的濒危状况。直到斑驴消失之后几年,人们才渐渐醒悟,原来全世界再也找不到这些奇特的动物了。
斑驴标本(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wikipedia.org)
斑驴和斑马是什么关系?
如今我们知道,地球上一共生存着三种斑马——平原斑马、山斑马和细纹斑马。它们都属于马科,身上也都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而相比我们熟知的斑马,斑驴的长相却独树一帜。它的皮毛是深棕黄色,条纹只集中在头部和脖子,身体的后半段以及腿部往往没有条纹。
由于外貌和常见的斑马迥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科学家都把斑驴认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首次利用核DNA技术将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斑驴标本DNA与各种马科动物的DNA进行对比,发现斑驴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物种,而是平原斑马的亚种。
2005年,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线粒体DNA检测技术对这一事实进行了验证。时至今日,斑驴是平原斑马的亚种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物种”和“亚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分类学上,我们一般将那些具有较大基因差距,雌雄交配之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或者后代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动物划分为不同的物种。 比如狮和虎,它们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交配后生育出狮虎兽(或者虎狮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生殖能力的。
而“亚种”是“一个物种”在分化成不同新物种时的过渡阶段。 由于地域隔离等原因,同一个物种可能会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成几个甚至几十个亚种。各个亚种之间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基因鸿沟,一般能够产生可育后代。比如华南虎和东北虎,它们都是“虎”这一物种的亚种。虽然前者体型小,后者体型大,对比很明显,但它们之间仍能交配繁殖,它们的子孙也具有生育能力。
如上文所说,既然斑驴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它和现存的数量众多的平原斑马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的基因差异极小,只是在外貌和习性等方面有一点不一样。
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平原斑马进行选育,重新培育出与斑驴长得一模一样的动物呢?
1987年,一个名为“斑驴计划”的科学研究小组前往南非,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斑驴“亡者归来”。研究人员挑选出一批与斑驴长得相似的平原斑马。例如,选出那些体色偏棕黄色,腿上条纹较少平原斑马。他们不断将这些平原斑马进行杂交培育,再把后代中长得与斑驴相似的个体保留下来,再次进行繁殖,将性状强化巩固。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研究小组已经繁育出了五代实验斑马(还在培育中),这些斑马的外形一代比一代更像斑驴,科研计划的成功似乎已经在眼前了。
如果“斑驴计划”成功,这将是人类首次将已经灭绝的动物(虽然只一个亚种)“起死回生。
实验斑驴和斑驴标本的对比(图片来源:斑驴计划 quaggaproject.org)
上图是 实验斑驴和斑驴标本的对比,其中下排是现存于博物馆中的两具斑驴标本。上排左一是“斑驴计划”培育出的一头三代斑马。上排左二和右一分别是非洲现存的西部平原斑马和东部平原斑马。
当然,针对这个计划,世界上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即便科研小组恢复了斑驴的毛色、条纹等外貌,也无法完全恢复当年斑驴的基因库。
对此,参与“斑驴计划”的科学家表示,他们至少要先恢复斑驴皮毛性状。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将这种培育出来的“新斑驴”放回斑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恢复南非的生物多样性。他们要以此提醒如今的人们,不要再因为贪婪和目光短浅犯下一百多年前的错误。
“斑驴计划”花费了超过三十年,仅仅为了恢复一个“亚种”,人类就耗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其实,人类原本可以选择一条更加光明坦荡的道路,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在濒危动物灭绝之前关注它们,保护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让灭绝的悲剧上演。毕竟,濒危意味着还有挽救的时间,而灭绝意味着永远。
上一篇
下一篇